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”的重要讲话精神,坚决落实北京市委、市政府关于优化金融营商环境、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的工作部署,2020年,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、在京各金融机构及市属各部门、各区的大力支持下,进一步深化北京畅融工程,扎实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全面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,创新对接形式,丰富活动内容,提升服务效率,稳妥有序开展融资对接活动,全力保障复工复产。
自2019年启动以来,北京畅融工程已累计举办116场对接活动,参与金融机构近2400家次,对接企业4800余家次,参加人数超过12300人次。其中,2020年共举办了65场融资对接活动,包括1场年度活动、1场季度活动、17场月度活动、46场周活动。活动覆盖科技创新、制造业、绿色金融、外贸、生物技术、医药产业及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、文化、家政服务、民办教育等重点领域,通过开展分层次、差异化、专业性的对接活动,提升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,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,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。
一、统筹谋划、提质增效
北京畅融工程注重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,按照年、季、月、周的频率开展对接活动,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。一是通过行业领域组织同类型企业与特色金融机构对接,促进精准匹配对接。二是通过金融机构产品宣介、金融政策发布解读、股权债权路演互动、企业融资专题培训等多种组织形式,促进对接形态更加丰富。三是通过全面推进信贷、股权、债权、PPP等多种融资模式的银企对接,增强各方获得感。四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,灵活采用一对一、一对多、多对多的方式,促进融资对接落地。针对受疫情或国内外不稳定因素影响的重点企业,北京畅融工程组织多场一对一、一对多专场融资对接活动,尤其注重协调解决重点企业资金困难,促成金融机构为企业续贷或展期。
二、多方参与、形成合力
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涉及各行各业,需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,勠力同心解决各种融资难题。北京畅融工程高度重视发挥部门联动和市区协同机制作用,与市属各相关部门、各在京金融管理部门派出机构、各区政府、金融机构、行业协会(商会)、交易场所等通力合作,融合畅融工程、银企对接系统、小微金服平台等多方资源,活动覆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海淀创业园、昌平生命科学园、顺义产业金融示范区、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、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。同时,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人行营管部、北京银保监局、市政务服务局等相关部门,在首贷服务中心连续举办10场“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”系列线下融资对接活动,扩大首贷中心、续贷中心、确权中心覆盖面,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全面、快速、精准的金融服务。
三、多向发力、技术先行
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持续优化完善“畅融工程”微信公众号功能,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,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,以融资对接实效为落脚点,以科技为基石,对接银企需求、畅通投融资通道。升级移动端公众号各项功能,通过市场导向、政策导向、需求导向,不断验证、升级和迭代系统功能,有重点、有规划、有针对性地呈现在移动端和平台端。一是整理发布“中央及地方应对疫情政策汇编”,并设置抗击疫情专区,指导金融机构上传抗疫特色产品,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可以发布相关融资需求,助力首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。二是通过技术升级嵌入“人工智能+机器人流程自动化”(AI+RPA)技术,二者融合快速促成银企对接、多点触达、快速匹配,通过加强技术应用落地助力中小企业渡过经营难关。三是加入区块链技术,覆盖多种业务场景,汇聚银行产品信息、各专业评估公司等数据,提升智能综合银企投融对接能力,帮助中小企业稳定经营。四是强化智能识别,增加用户便捷录入、资料自动识别、资产智能评估、融资精准推送等功能,为线上银企对接提供更多便利。
2021年,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将以“迎建党100周年、深化畅融工程”为主题,紧抓“两区”建设的历史性战略机遇,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:一是加强顶层设计,提前谋划布局,提升金融服务稳企业保就业质效。二是融合各方平台,加强协同配合,继续发挥各部门联动作用。三是聚焦精准服务,发挥专业优势,持续做好各类企业的靶向需求对接,帮助更多科创、文化、民营、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支持,助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指导单位:中国中小企业协会
主办单位:中小科创企业金融服务平台
版权所有:北京中小科创企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
备案号:京ICP备2021012082号-1 技术支持:中小科创
办公地址:北京西城区月坛北小街13号院锦江会议楼北楼217--306(总部办公区)
微信公众号
客服咨询